真净化生蚝开拓者
—— 几代人为你做好一只“蠔”——
眼下正是上海人“敞开肚皮吃虾”的好时候。8月的农贸市场里,竹节虾、南美白对虾、罗氏沼虾一排排码得整齐,摊主们直呼今年价格便宜得让人心动。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门道?咱们走进松江区的水产行当,用两个养殖户的真实账本和最新农业技术给大伙掰扯明白。
今年夏天,不光食客乐了,一线卖家也在琢磨:基围虾22元一斤,比冬天便宜了13块;草虾跌到35元一斤,冬季时可要80多元;大头虾28元一斤,也是半价甩卖。按2025年农业农村部Q2监测数据,今年华东地区淡水对虾上市量同比增加19.6%,供应猛增直接拉低了终端售价。
为啥会出现这种“跳水”行情?咱们先说说气候和成本。盛夏高温,本地池塘里的对虾、生长速度快得像插上翅膀,不用再花钱烧锅炉加温。一位来自嘉定的老王师傅算了一笔细账:“去年冬天,每亩池塘光电费就花去900块,加热保温占了一半。今年这几个月不用烧电,一亩能省下五六百。”按照市农科院2024年报告分析,本地鲜活运输距离缩短,也让运费降下来,“洋柿子”(番茄)都不敢跟这波降价比拼。
再看生产端的新变化。2025年推广的新型微生物调控技术成了不少养殖场的小秘密——简单说,就是往池塘里撒点益生菌,就像给小孩喝酸奶那样,让水质更稳当,对疾病防控有奇效。“原来每隔十天就担心死苗,现在三周才补一次药。”青浦区的一位女老板边打捞边唠嗑,“去年我家投苗5000尾,到收获时损失近三成。今年用了新方法,只掉头不到10%。”
政策层面也没闲着。咱们市里的渔业帮扶政策强调“三步走”:第一步鼓励高密度生态养殖(减肥增效),第二步推动数字化远程监控(手机上看池塘),第三步支持冷链物流升级。从2018年至今,这套组合拳让本地鲜活产品流通效率提升30%以上——过去出门靠“地溜子”,现在冷链车队随叫随到,新鲜度直接决定价格竞争力。
不过,这轮价格跳水,对基层养殖户来说却是把双刃剑。一方面销量大涨,可利润空间被压缩。“草料贵、人手难请,还得防范极端天气,”闵行区的一位老李感慨,“虽然表面上一片红火,但细算下来,今年每亩净赚其实还不如前两年。”据市农技站统计:2023年单季基围虾亩均投入1800元,今年因新技术应用降至1450元,但批发均价回落幅度更大,小规模散户压力明显增加。这就应验了那句改良版农谚:“立秋多雨少病虫,科技加持稳收益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新零售渠道兴起也改变着消费格局。不少年轻人喜欢网上买现杀现送的大礼包,各种直播带货、社区团购抢占份额。据官方数据,仅7月份通过线上平台销售的上海本地产对虾达2.1万吨,同比增长27%。但这股风潮并非人人受益,有些传统摊贩反而觉得日子没以前那么宽裕,需要主动转型,比如尝试自媒体推介、自建微信群预售等方式贴近消费者需求。
面对如此复杂局势,该咋办?建议大家关注三个方向:其一,多学点新技术,比如智能投喂机、水质在线检测仪器,把人工变机械,提高效率;其二,加强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联动,共享品牌资源和冷链设施,把“小散弱”变“大联合”;其三,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品种结构,高峰期适当错峰上市,以免扎堆导致亏损扩大。
归根结底,这场关于“一只小龙宫”的攻守战,是科技与勤劳碰撞出的火花,也是城乡产业融合提速带来的必然结果。当你在夜宵摊撸串喝啤酒的时候,可曾想过这些鲜活美味背后的辛苦与智慧?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你觉得如今吃海鲜越来越方便,是不是意味着所有渔民都能赚到钱?还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呢?对此你怎么看?
电话:400-155-0007
网址:www.yugehy.cn
www.yugehy.com
邮箱:yugeo8118@163.com
地址: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登州街道海市路5号海景苑32号楼
1单元2601